秋分,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通常发生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。自此节气起,南方的气候才真正进入秋季。在这一天,太阳到达黄经180度,阳光直射地球赤道,使得昼夜等长,全球无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现象。秋分过后,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南移,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逐步扩大,而南极附近则极昼范围逐步增大。相应地,北半球各地白昼渐短夜晚渐长,而南半球则白昼渐长夜晚渐短。
我国古籍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记载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秋分的“分”字意为“半”,其含义有两个方面:
首先,秋分标志着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,且由之前的昼长夜短转变为昼短夜长。太阳在秋分这天到达黄经180度,直射地球赤道,因此昼夜各为24小时的一半,即各12小时。
其次,秋分也表示气候由热转凉。按照我国古代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划分四季的方法,秋分日位于秋季90天的中间,将秋季平分为两半。
我国古代还将秋分细分为三个时期:“一候雷始收声”,意味着由于阴气开始盛行,不再打雷;“二候蛰虫坯户”,指天气变冷,小动物开始藏入穴中,并用细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气;“三候水始涸”,表示降雨量减少,水体因蒸发而减少,导致一些沼泽和水洼干涸。
秋分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其特殊性。此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凉爽的秋季,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减弱的暖湿空气相遇,导致降水和气温逐渐下降。人们常说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但秋分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太大。不同地区的农事活动各有差异,如华北地区的农谚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指出了播种冬小麦的最佳时机。此外,关于秋分的禁忌也形成了诸如“秋分只怕雷电闪,多来米价贵如何”的谚语。
秋分之后,我国多数地区进入降水减少的时期,河湖水位开始下降,部分季节性河流可能干涸。尽管可能出现个别热带气旋,但它们主要影响华南沿海和海南岛,带来的雨水对当地土壤保墒有益,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将进入干季。
秋季快速降温使得秋收、秋耕和秋种变得格外繁忙。我国很早便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。汉末崔寔在《四民月令》中提到:“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,秋分中中田,后十日中美田。”秋分是收获的最佳时期,农民们需及时收割作物以避免早霜冻害,并适时播种冬季作物,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。